找到相关内容54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什么是道

    平等共—如,心不住一切相,惟有一清净相,相续而转,故名一相三昧。至于行直,其具体表现,应知即六祖所说的“一行三昧”相。六祖说:“于一切处,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,不动道场,真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”由于心平,不住诸相,如如不动,与境相接,自不起思虑分别,而随感随应,直往直来,其心仍然是清净无相,如如不动,故名一行三昧。此中一相三昧,体现心平,是从平常心的体相上建立;一行三昧,体现行直,是从平常心的用相上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基础|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049251946.html
  • 唐仲容:什么是道

    ,其具体表现,应知即六祖所说的“一行三昧”相。六祖说:“于一切处,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,不动道场,真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”由于心平,不住诸相,如如不动,与境相接,自不起思虑分别,而随感随应,直往直来,其心仍然是清净无相,如如不动,故名一行三昧。此中一相三昧,体现心平,是从平常心的体相上建立;一行三昧,体现行直,是从平常心的用相上建立。有以平常心体相为实质的一相三昧,自会有以平常心用相为内容的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447292.html
  • 南能北秀

    ,据《楞伽师资记》载:“则天大圣皇后问神秀禅师曰:‘所传之法,谁家宗旨?’答曰:‘禀蕲州东山法门。’问:‘依何典诰?’答曰:‘依《文殊说般若经》一行三昧。’”【《楞伽师资记》,《大正藏》卷八五,...与道违背。看心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【同上书,18~19页。】。   我们知道,四祖道信是将“一行三昧”引进禅法的第一人,他特别强调坐的意义:“努力勤坐,坐为根本”。坐禅在弘忍时代,可谓发挥到了极致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5053431.html
  • 论《坛经》中的心性之禅

    直觉内省,便可悟道成佛,不必冥思枯坐了。这就是所谓要讲的无住为根,无相为体,无念为家,三为一体的三无之禅法。又被称为“一行三昧”或“真如之昧。六祖说:   “善知识,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无念为宗,...“离二相尘劳”也就是“于一切法不取不舍”的意思,在《坛经》中还有另一观念:“一行三昧”或“一相三昧”的禅法修持。“一行三昧”是从四祖所倡导原文出自于《文殊说般若经》上所说的“一行三昧”以来,在禅宗内部...

    释如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041529.html
  • 六祖坛经众生平等与解行相应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及意义

    发明。因此,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,寻求解行相应的实践方法,在惠能思想中以为是必须在日常生中行一行三昧与常行直心,《坛经》说:“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时中,行、住、坐、卧,常行直心是。”惠能以为“一行三昧j是在一切时中,不论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常行直心。并且引用《净名经》(即《维摩诘经》)的经句来说明,揭示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,不着法相,通流无碍的禅法,即是一行三昧。’其中,一行三昧的关键在“...

    黄连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2065641.html
  • 《起信论》与扶南大乘

    一行三昧 ”(唐译作“一相庄严三摩提”)。如《大乘起信论》说︰ 依是三昧故,则知法界一相,谓一切诸佛法身,与众生 身平等无二,即名一行三昧。(注 8) 关于一行三昧,《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这样说︰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(注 5)《大正藏》卷 50,页426上。 ...

    释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1346584.html
  • 略论《大智度论》的净土思想

    三昧为《华严》,《涅槃》等诸大乘经中所广为宣说盛赞其殊胜功德。《华首经》则名“一相三昧”,《文殊般若经》则名“一行三昧”,《观佛三昧经》名为“观佛三昧”,《大集贤护经》名为“思维诸佛观前三昧”,在《...毕苦其福不尽,如是须菩提,佛福田中种其福无量。[33]  以上只略谈称名念佛之功德,并无讲到以称名得三昧,但在《文殊说般若经》中明确讲到称名念佛为一行三昧的基础故引之说明。  世尊,云何名一行三昧,...

    释法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250791.html
  • 临济溯源(上)

    黄梅双峰山(破头山)的西山,倡导禅法。以后他的弟子弘忍又迁到东山,继续弘扬,师徒两代博得了“东山法门”的称号。从后来神秀答武后的话来看(见安州寿山和尚撰《楞伽人法志》),东山法门是以“一行三昧”为根本思想,与《般若》接近。“一行三昧”是依梁曼陀罗仙所译《文殊般若经》所提出的。经中说的“一行”,是一种行相,即指法界一相。法界无差别,所以成为一相。以一相为三昧的境界,即以法界为所缘,系念法界,便成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1453495.html
  •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

    不亦详乎?天下谓之宗门,不亦宜乎?  《坛经》曰“定慧为本”者,趣道之始也。定也者,静也。慧也者,明也。明以观之,静以安之。安其心,可以体心也。观其道,可以语道也。“一行三昧”者,法界一相之谓也。谓万...相止观。轨善成德,莫至乎一行三昧。资一切戒,莫止乎无相。正一切定,莫至乎无念。通一切智,莫至乎无住。生善灭恶,莫至乎无相戒。笃道推德,莫至乎四弘顾。善观过,莫至乎无相忏。正所趣,莫至乎三归戒。正大体,裁大...

    宋 明教大师契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3161512.html
  • 惠能和尚传 南唐 招庆寺静、筠二禅德

    种法。故经云:心生即种种法生,心灭即种种法灭。汝等须达一相三昧、一行三昧。一相二昧者,于一切处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不生憎爱,不取不舍,不念利益,不念散坏,自然安乐,故目此名为一相三昧。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行住坐卧,皆一直心,即是道场,即是净土,此之名为一行三昧。如地有种,能含藏故,心相三昧,亦复如是。我说法时,犹如普雨,汝有佛性,如地中种,若遇法雨,各得滋长。取吾语者,决证菩提;依吾行者,定证圣果。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0361546.html